达观:于无常中绽放的生命之光

“达观” 是一个浸润着东方智慧的温暖词汇,它像一束穿透云层的阳光,照亮人们看待世界的目光 —— 通透里藏着清醒,豁达中满是热忱,从容间自有力量。拥有达观之心的人,总能以开阔的视野拥抱生活的晴雨,以平和的心态接纳命运的馈赠。罗曼・罗兰说:“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,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。” 达观,正是这样一种英雄主义,它让我们在看透世事起伏后,依然能对生活报以最炽热的微笑,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。

达观:于无常中绽放的生命之光

对世事的通透认知:在变化中捕捉生命的惊喜

达观的人从不是天生的 “幸运儿”,而是懂得在无常中发现生机的智者。他们跳出一时的情绪漩涡,看清 “福祸相依” 的生命辩证法,就像园丁明白寒冬是为春天积蓄力量,农人懂得风雨会让土地更肥沃。《周易》里 “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” 的智慧,早已为我们指明:变化从不是困境,而是生命绽放的契机。

庄子说:“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,德之至也。” 当妻子离世,他没有沉溺于悲伤,而是击盆而歌 —— 他看见生命像四季更迭般自然,凋零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。这种通透让他在任何境遇里都能起舞,就像他笔下的大鹏,“水击三千里,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”,永远向着更广阔的天地舒展翅膀。苏轼在《赤壁赋》里笑着说:“逝者如斯,而未尝往也;盈虚者如彼,而卒莫消长也。” 江水奔流不息,却从未真正 “离开”;月亮时圆时缺,终究满含温柔。乌台诗案的阴霾里,他从 “拣尽寒枝不肯栖” 的孤寂,走到 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 的洒脱,正是因为他懂得:困境是暂时的,而生命的力量永远新鲜。达观的人面对挫折时,从不抱怨 “为什么是我”,而是笑着问 “这又能教会我什么”—— 他们像探险家,总能在看似荒芜的土地上,挖出埋藏的宝藏。

心态上的豁达包容:让差异成为生命的调色盘

达观的胸怀,像一片辽阔的草原,容得下骏马奔腾,也留得住飞鸟栖息。这份包容从不是勉强的退让,而是打心底里相信:差异是世界最美的模样。就像花园里不能只有玫瑰,牡丹的雍容、兰草的清雅、雏菊的烂漫,共同织就了春天的画卷。

伏尔泰曾热情高呼:“我不同意你的观点,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表达观点的权利。” 这份对多元的尊重,与东方达观的智慧深深共鸣。明代思想家吕坤说得好:“天地间万物不齐,而人各有其所适。” 达观的人从不用自己的尺子丈量他人的人生,他们欣赏登山者的执着,也理解散步者的悠然 —— 毕竟,山顶有云海翻涌,山脚有溪流潺潺,都是生命的好风景。苏轼在《记承天寺夜游》里,与张怀民共赏 “水中藻、荇交横” 的月色,简单的景致因两颗包容的心而成为永恒。生活中,我们常常因为与他人不同而争执,其实不妨学学达观的人:把不同的观点当作一扇窗,推开它,就能看见另一番天地。这份包容,让我们的世界从黑白照片变成彩色电影,每一种色彩都在诉说生命的丰富。

行动上的从容自洽:在顺逆中跳出生命的舞蹈

达观的姿态,是雨中漫步的从容,是风中扬帆的笃定。得意时不骄纵,像饱满的稻穗弯腰致敬;失意时不颓丧,如寒冬的梅枝傲然挺立。这种从容从不是被动的等待,而是主动选择的生命节奏 —— 就像舞者,既能跟着欢快的旋律旋转,也能伴着舒缓的乐章轻摇。

苏轼在《定风波》里写下 “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”,寥寥数字,道尽了达观的真谛:外界的风雨从不能扰乱内心的晴朗。清代蒲松龄科举之路屡屡碰壁,却把满腔才情倾注于《聊斋志异》,那些鬼狐故事里,藏着他对生活最炽热的爱。他没有困在 “怀才不遇” 的叹息里,而是另辟蹊径,让笔墨在纸上开出花来。苏轼一生被贬多地,却总能把日子过成诗:在黄州,他 “竹杖芒鞋轻胜马”,把风雨走成坦途;在岭南,他 “日啖荔枝三百颗”,把贬谪过成假期。达观的人就像弹簧,压力越大,越能弹出向上的力量 —— 他们从不让境遇定义自己,而是用行动告诉世界:无论在哪,我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。

达观与乐观:两种温暖的生命姿态

有人说达观就是乐观,其实它们是一对亲密的伙伴,却各有各的光芒。乐观像清晨的朝阳,总对明天满怀期待;达观像午后的阳光,懂得接纳此刻的阴晴。乐观让我们相信 “一切都会好起来”,达观让我们明白 “就算不那么好,也没关系”。

乐观者如向日葵,永远朝着阳光微笑,那份热情能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;达观者如古松,既能在晴空下舒展枝叶,也能在暴雪里站成风景,因为它知道:风雨过后,每一片叶子都会更绿。达观比乐观多了一份沉稳的底气 —— 当期待的阳光暂时缺席,它能为我们撑起一把心灵的伞,让我们在雨中依然能哼着歌前行。这两种姿态并不矛盾,乐观给我们出发的勇气,达观给我们坚持的力量,共同谱写着生命的赞歌。

达观的当代价值:给焦虑的世界一份温柔的解药

今天的我们,总被 “快一点”“再优秀一点” 的声音追赶,像旋转的陀螺停不下来。达观的智慧,就像一汪清泉,能浇熄内心的焦虑,让我们在奔跑中不忘欣赏沿途的风景。

它告诉我们:别人的掌声再响亮,也比不上自己内心的肯定;一时的得失再刺眼,也改变不了人生的长远航向。杨绛先生说得真好:“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,到最后才发现,人生最曼妙的风景,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。” 达观不是天生的,而是在生活的历练中慢慢酿成的美酒 —— 刚开始或许有些辛辣,酿得越久,越能品出甘甜。

这份修炼,不是要我们变得麻木,而是要培养一颗 “弹性” 的心:既能为开心的事放声大笑,也能为难过的事坦然流泪;既能为目标全力以赴,也能为遗憾轻轻释怀。毕竟,人生不是一场必须夺冠的赛跑,而是一段可以慢慢欣赏的旅程。达观,就是这趟旅程中最贴心的旅伴,它会牵着我们的手,告诉我们:无论遇到什么,都别忘了微笑着往前走 —— 前方,总有新的惊喜在等你。

附记:“达观” 一词的最早出处

“达观” 作为合成词,最早见于东晋时期。

东晋僧人慧远在《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》中写道:“释域中之常恋,畅超然之高情,寓言以遗迹,超落筌蹄,寄之达观。” 这里的 “达观” 指超越世俗的局限,以开阔的视角看待事物,与后世 “通透豁达” 的含义一脉相承。

不过,“达” 与 “观” 的思想早见于先秦典籍。《老子》言 “达生之情者,不务生之所无以为”,强调对生命本质的通透;《周易》讲 “

观乎天文,以察时变;观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”,主张以宏观视角认知世界。这些思想为 “达观” 一词的形成奠定了基础,最终在魏晋玄学与佛教思想的交融中,凝练为这一蕴含东方智慧的词汇。

本文为外部投稿,如涉及侵权,请邮件至联系邮箱:Artcnncn@163.com艺众网 » 达观:于无常中绽放的生命之光
分享到:
赞(0) 打赏

评论抢沙发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